1. 園區由來:
甲、 是曾祖父遺留下來的田產。當年曾祖亟欲脫離貧窮,從竹東移居此地努力開墾,總面積進五十公頃。後因國民政府來台後,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,馮家耕地面積在祖父輩手中,僅餘下13公頃。傳承到家父手中僅擁有2.5甲耕地與300坪的農舍地。
乙、 2012年開始規劃整建:我自中央研究院退休後,將父親的田產,外加0.5公頃的墓園及周邊堂兄弟的休耕祖產,組成「始平農場」;佔地約四公頃。
2. 園區規劃:整體環境盡量保持「生態多樣性」;農耕則採用天然農業,盡量少用殺草藥劑。
甲、 防風林;園區屬桃園丘陵的一部份,海拔標高50-70公尺。原本延綿三十公里西海岸沙丘型的防風林被經濟部剷除,建設成「觀音工業區」。因此園區每年十月到翌年三月(六個月)受強烈東北季風吹襲,亟需造林防風。這幾年花很大功夫在「培育樹苗」,白千層、桉樹、台灣竹柏、日本女真、等為主。另外栽植柏樹,希望園區是個「香柏園」。
乙、 濕地生態:目前有1.5公頃的濕地,主要是由『小埤塘、灌溉渠道和荷花田』組成。水源來自桃園大圳。另外有「張厝溪」流經園區的南側,終年溪水不斷;溪水東向西流,約五公里後會合大堀溪,經觀音工業區流入台灣海峽。
丙、 耕地農作: 有2個70米深水井,保證生活飲用水和農作物用水的品質。設有「菜園、果園、花園、大草原」;外加8棟簡易溫室。
丁、 餐飲服務:使用在地化天然新鮮之食材,配上健康烹調,提供「吃的福音」。
戊、 天然農業育成中心(NADI):園區是「農業使命團」的實體農場,作為「永續農業宣教」之培訓與交流基地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這是一個交流"天然農業"的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