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

給親愛的宣教人



您是一位「宣教人」。因為如此,想與  您分享小弟2000年以來的心得。並且也想趁此尋找共同為宣教築夢者,一同來建造一種稱之為「宣教農場」的基地。
u  宣教世代來臨: 感謝 主,在華人中間行奇事 ,所以我們目睹中國教會的大復興!也進一步看見宣教的浪潮!我們正是生逢其時。
u  宣教士訓練的缺口:宣教士們都充滿熱情,且樂意接受裝備。然而,這些裝備課程<多數沿用西方傳統,有各種文化、宗教、社會以及心靈輔導、適應等方面的認識;卻普遍缺乏裝備「宣教士們」對工場之「環境」的關注能力。
u  全備福音的恢復:缺少對環境的認識與關注,究其原因:福音派教會的救恩論教導偏向「拯救人的」,而不包括拯救「其他受造世界」。因此,教會對全球氣候變遷、暖化所帶來的惡果,相當冷漠。積極傳福音,卻輕忽地球環境遭受人為破壞的行徑。綜觀聖經真理,愛我們的上帝,祂施行救恩的對象涵蓋所有的被造;而且,祂的永能和神性,也是透過這些被造向我們世人彰顯,是明明可知的,叫人無可推諉!

u  新思維行動:福音包括「愛人」和「關愛受造世界」兩個行動。建議從農業做起。環境破壞的最大禍首是錯誤的農業行為。因此,重振天然農業是當代教會責無旁貸的天職!宣教人首當其衝!


因此,設立「
那地農業宣教農場」,作為你的夥伴。

歡迎隨時聯繫;natfarm@gmail.com

2014年10月20日 星期一

NADI Group『那地』天然農業育成農場

發起人: 馮騰永 弟兄   桃園縣觀音鄉文林路443巷26弄3號, natfarm@gmail.com
現任 -- 中央研究院 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   客座專家;
         -- 台灣農業使命團   事工拓展理事;
         -- 始平堂福音生態農場   總管

給親愛的友人:

您是一位「都市人」嗎?

 回答「是」的朋友,請你一定要给自己一個機會,來一趟我們提供的『那地』農場。體驗一下「泥土的芬芳」;食一把剛剛摘下的蔬果,感受一下「新鮮的滋味」。你鐵定會驚奇這個前所未有的經驗,且不由得產生羨慕有塊「農地」的奢華。
 回答「不是」的朋友,我要恭喜你!你是一位居住鄉村、可以隨時親近大地、心靈富有的人。
   
    不論如何,聖經中很具體談及萬物都是上帝創造的、而且祂樂意賜給「人」真正的幸福;這幸福的根源就是「土地」。上帝的應許如下:(恭錄自 聖經舊約 申命記 第八章 7-10節)
    
    因為耶和華─你神領你進入美地。
    那地有河,有泉,有源,從山谷中流出水來。 
    那地有小麥、大麥、葡萄樹、無花果樹、石榴樹、橄欖樹,和蜜。 
    你在那地不缺食物,一無所缺。
    那地的石頭是鐵,山內可以挖銅。
    你吃得飽足,就要稱頌耶和華─你的神,因他將那美地賜給你了。 

緣 起:

基於兩個主要原因,要將我個人擁有的小小農場,奉獻做為「可持續農業的實體試驗農場」。

  1. 追求農業的可持續發展:「耕地的地利惡化、食物不安全」是當今人類社會的大病。地利惡化是因為過渡使用化肥與農藥;食物不安全則導因於農藥殘留,吃的盡是化學品。 隨此而來的是:「都市人」無法享受真正的鮮美食物,取而代之是經過保鮮技術處理過的「加工食品」。
  2. 亟待恢復農耕的豐富功能:農業在人類社會中的重要性被忽略。農業不僅是供應食物的產業,也包括提供人類親近土地、生物而產生的敬天愛物的美德。在「資本主義」主導全球經濟發展;高唱「消費刺激生產」的浪潮下,「農業」已經成為被社會糟蹋,不具吸引力的產業。
農業提供人類(1)食物、(2)工業原物料、(3)景觀、(4)生態、(5)休閒文化 等多項功能。此產業的「無形價值」遠大於「有形價格」。

想   法:我很幸福,擁有家傳的八分地 (~ 8000 M2 )。 它不但可以成為自己退休後的主要活動園地,也可以是獻給當代社會的「五餅二魚」。 為此,要開始呼朋引伴,讓NADI研發出有價值、具可持續性的農業科技,使農業是兼顧三生「生計、生活、生態」的產業。

作  法:設立『那地』農場; 期望能提供人們體認農業真正功能與價值」的機會。


「NADI 實體試驗農場」的計畫:


1 NADI『那地』= 推動「天然農業」之示範農場


  1. 英文名稱取自Natur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stitute 的縮寫。
  2. E-世代的都市人,可以將耕地當作「親近大地、親嚐食物鮮美滋味」的體驗農場。
  3. 歡迎 親朋好友,一起來推動耕地作為人類享受「生活、生態、生計」的器皿。

2 NADI『那地』使命


  1. 復興「農業工作者」應有的社會地位。
  2. 倡導農業可持續性的相關知識與技術。
  3. 提供從事「生產、生計、生態」兼顧的農業示範。
  4. 提供宣教士前往偏鄉地區,從事扶貧工作的「學習、交流」實體農場。

3 NADI『那地』的組織成員


  1. 組織架構:「那地」是由「可持續科技研策基金會 iS.T.A.R.S. Foundation」下屬之「iS.T.A.R.S. Laboratory」負責經營管理。
  2. 以「合作社」形態,經營「社會企業」的團體。
  3. 財務:利潤分享,且每年提撥營業額的十分之一,作為社會慈善之用。
  4. 成員:A、社員 (參與經營者、股東);B、「那地」之友(財物捐贈者、志工)。

4 擴大影響力:籌組 「那地農使團,NADI Fellowship」 (NADIF)


  1. 由認同 NADI使命 之農場,共同組成『那地農使團NADIF』。
  2. 「農使團」成員,都是屬於「社會型企業」農場。各自獨力運作其專業、相互支援。
  3. 「農使團」成員願意:免費協助世界各地的農業發展。


我們設立『那地農使團 NADIF』,邀請你我一起來「讓生命更活潑」。歡迎 您加入 那地之友:你奉獻(時間、金錢),我 送 禮(當季新鮮的土產)


那地之友 「權利、義務」 說明 :

1. 權 利:(1)農場體驗; (2)土產分享; (3)介紹親友 ……。
2. 義 務:(1)贊助運作經費; (2)提供農場勞務; (3)捐贈農場物資 ……。

捐款 請匯入:
戶名 : 馮騰永
帳號:中研院郵局 0002626-0227621
e-mail natfarm@gmail.com 03-4988541, 手機 0922-424224



2014年10月11日 星期六

有機農業與天然農業

由於工業革命以來,自古以來的天然農業逐漸被「現代」化學農業取代。
農業的相關知識與技術在學校教育系統中也只傳授化學農業。
長久以來,全球農業的現代化,顯然造成環境污染、地利退化、食物不安全等嚴重後遺症!
然而,面對人口爆炸、糧食安全問題,農業的主流產業要求產量的情勢下,仍然無法擺脫化學農業的轄制。
近年來,因為食物安全考慮,開始有「有機農業」的呼聲。
近年來的「有機農業organic farming」, 是針對化學農業的反彈。因此,主張完全不使用農藥與化學肥料。

我們提倡「天然農業natural farming」。
旨在強調農耕必須不破壞上帝創造每個生態環境的豐富度、多樣性、在地性、完整性。
依據每個在地生態條件,尋找並妥善利用在地生物做土產。
這種農業強調小農、多角經營。
活絡經濟的同時,更在乎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。
這是強調土產不僅供養人,也供養其他受造物。
農業具有三生(生計、生活、生態)的功能。
這是基於聖經教導的福音本質!

這世界所說的「有機農業」,是文明的一大進步。然而,基本上是人本,非神本;只滿足人類。
雖也訴求環境永續;但耕作之際,不很在意其他被造的生存;
也不相信建造經營「生物多樣性」的綜合農場,會有更好的收益。
因此,還是強調規模化、種植單一作物 (mono-cropping),犧牲耕地上其他生物的生存權。
農業的功能被資本主義扭曲變形得十分嚴重!

然而,由於多數被選用的作物品種仍然只講求高產、卻不抗病蟲害。
針對大規模單一作物生產所造成的病蟲害,有效的生物防治技術也才剛剛起步。
所以投注在有機農產品的生產成本相對提高。
現階段,市場上的有機產品只能少量、高價位,完全無法達到一般消費者手中。

想要安全食物普及化,需要鼓勵小農;同時需要更多農業專業人士,投注在兼具「三生農業」的科技研發。
為此,始平福音生態農場責無旁貸,成立『Nat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stitute 天然農業育成中心, 簡稱 「NADI 那地」』。

暫且說到這裡。有興趣再述。馮 於火車上 2014/10/09

2014年8月14日 星期四

始平農場園區概述\

1. 園區由來:
甲、 是曾祖父遺留下來的田產。當年曾祖亟欲脫離貧窮,從竹東移居此地努力開墾,總面積進五十公頃。後因國民政府來台後,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,馮家耕地面積在祖父輩手中,僅餘下13公頃。傳承到家父手中僅擁有2.5甲耕地與300坪的農舍地。
乙、 2012年開始規劃整建:我自中央研究院退休後,將父親的田產,外加0.5公頃的墓園及周邊堂兄弟的休耕祖產,組成「始平農場」;佔地約四公頃。
2. 園區規劃:整體環境盡量保持「生態多樣性」;農耕則採用天然農業,盡量少用殺草藥劑。
甲、 防風林;園區屬桃園丘陵的一部份,海拔標高50-70公尺。原本延綿三十公里西海岸沙丘型的防風林被經濟部剷除,建設成「觀音工業區」。因此園區每年十月到翌年三月(六個月)受強烈東北季風吹襲,亟需造林防風。這幾年花很大功夫在「培育樹苗」,白千層、桉樹、台灣竹柏、日本女真、等為主。另外栽植柏樹,希望園區是個「香柏園」。
乙、 濕地生態:目前有1.5公頃的濕地,主要是由『小埤塘、灌溉渠道和荷花田』組成。水源來自桃園大圳。另外有「張厝溪」流經園區的南側,終年溪水不斷;溪水東向西流,約五公里後會合大堀溪,經觀音工業區流入台灣海峽。
丙、 耕地農作: 有2個70米深水井,保證生活飲用水和農作物用水的品質。設有「菜園、果園、花園、大草原」;外加8棟簡易溫室。
丁、 餐飲服務:使用在地化天然新鮮之食材,配上健康烹調,提供「吃的福音」。
戊、 天然農業育成中心(NADI):園區是「農業使命團」的實體農場,作為「永續農業宣教」之培訓與交流基地。

2014年8月5日 星期二

農業污染

請大家來關心『農業污染』。
如此具體概念有了之後,你就會開始注意身邊的農產品是如何送到你家廚房。
接下來我們就會產生推動「天然農業」的共識。


以下論文來自網路 2007國際回顧:農業污染帶來危機 永續農業的挑戰 策劃:台灣環境資訊協會;撰文:吳萃慧

過去的小農制度,農業污染物的產生是點狀零星分佈的。在注重量產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推波助瀾之下,牧場變工廠,農場變農業專區,農業污染逐漸由水路與空氣將點連成線,再拓展成面。加上缺乏減污管理、疏於監督、以及執法不當的結果,將造成區域的污染負載量急遽升高,提高人畜交叉感染疫病的機會,加深區域污染的累積效應。中國學者提出警告:農業將成為污染的罪魁禍首。

農業的範圍十分廣泛,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所伴隨的廢棄物、施用過當的營養物及藥劑、生產過程的代謝物、促進成長之非自然物質的生產與運用,爾後又未適當處理者,都算是農業污染物。此外,未經檢疫的境外移入農業物種所帶入的病蟲害問題,或是基因轉殖農業生產對原生物種基因的干擾等,也是農業污染的一項重要課題。在全球開始倡行生質能源之際,不受食用作物生產所規範的農業型態下,造成的農業污染狀況,將可能使問題的防制更加棘手。

過去倡導農業現代化所產生的遺毒,例如農藥污染在生態系的循環、對地下水的污染、環境賀爾蒙的隱憂、抗生素過渡濫用的後遺症,在科學佐證下,逐漸被揭露。

以中國為例,中國的農業污染佔全國總污染量的(指工業污染、生活污染及農業污染之總和)的1/3至1/2,被視為與惡性腫瘤及死亡率的提高有關。農藥會造成人體及其他生物的急性中毒、干擾內分泌運作、降低繁殖能力、可能引起肝病及癌症、危及生態平衡。農用抗生素的過渡濫用,使人畜共通或跨物種疾病的治療更加棘手。施用過剩的肥料與畜牧廢水,造成水域優氧化造成原生生物物種的生存威脅。

永續農業已然是全球運動,日本及歐美國家在過去20年間逐漸引領環保農業運動。國際對於農產品品質要求條件更趨嚴格之下,逐漸從各個面向開始隨著時代潮流逐漸進行轉化,截至去年底,歐盟有機農業佔農業總種植面積5%,已是世界上比例較高的區域。歐盟並在12月研擬一項在學校、醫院附近禁用農藥的新指令,以保障民眾健康與食品安全。

雖然進展緩慢,農業永續經營思維似乎開始扎根。永續農業及污染物減量的工作可以從很多面向著手,例如環保農具的開發(例如可分解育苗杯、套袋)、生物技術發展(例如微生物製劑及減污技術)、維護生態平衡的有機生產理念的推廣(例如加州有機農業的發展)、政府與民眾對土地倫理的覺醒(例如歐盟對於有機農業管理的哲學與行動)、農業施作流程管理的改進(例如農藥與肥料施用技術及管理流程的改善與監督)、民眾親近自然及價值觀的轉化(例如台灣桃米生態村的理念、珍古德的生活價值觀)等。政府與民間如何共同合作將現有的個案從點,串連成線,再擴展成面。最後以法律作為基本規範的工具,佐以定期的環境與流行病學監測與資料建立,對於農業污染防制與農業的振興,非常重要。

讀書耕田的老翁



2010擔任越南 胡志明自然科學大學博士生指導,受贈的禮物。
正好表達紀念馮騰永是一位牧童出身。
小學時代,每天早上的家務事就是牽著耕牛去喝水、吃草。騎牛背、吹短笛,非常喜樂的田園生活。



2011中研院退休紀念,研究室同仁們特別挑選,知道老師退休後要享受田園生活,特別用心選了這個用一等樟木雕刻而成的紀念品。

退休後自許:做一等人「敬天愛人」、做兩種事「讀書耕田」。

農業情:天然農業育成中心

『天然農業育成中心』Natur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stitute,簡稱 NADI。
緣起 VISION:根據聯合國 2004公布的全球生態系統總調查報告書指出的兩件事實:
1. 地球環境受到人類嚴重破壞,其中以農業活動為罪魁。追究原因,乃因現代化農業以大量施用化學肥料以及化學藥劑的方法,追求增加單位面積產量。
2. 就生產力而言,天然生態環境強過現代農業的人為經營環境。
因此,試圖找回老祖宗們在進入工業革命之前的農耕方式,加入現代可持續性科技,追求合理的「經濟效益」,成為我們的挑戰與使命。
天然農業 = 進行可持續農耕,讓耕地不但提供人類健康的食物、同時也保持土壤環境的生物多樣性,達到人與其他受造生命的共存共榮景象。
使命 MISSION:
1. KNOW-HOW R/D: 成立「始平福音生態農場」研究部,研發兼顧生態與食物生產共容的農耕體系。
2. CAPACITY BUILDING : 成立「光鹽農業使命團」,連結並強化田然農業人才,進而成為扶貧的有效平台。
任務 MINISTRY 分三階段: 研發 適用於家庭式小農的農耕系統。
1. 小小農夫 MICRO-FARMERS, mF 100-200 坪農地 : 建立「天然養雞」產業;發展在地化的飼料配方、飼養健康雞隻、建造無臭無蒼蠅的飼養環境。
2. 小農 SMALL FARMERS, sF 1500 坪農地 : 建立「綜合農業」;兼具動植物生產、濕地旱地兼備、長短期作物並行。
3. 社區農業 COMMUNITY FARMERS, cF 20 公頃耕地 : 建立「合作農場」、「農家市場」;建立社區意識,推動農業生產為主的社區總體營造。具備永續性「生產、生活、生態」的在地化特色。

農業仿生學

2014年台灣第一屆的「仿生科技論壇」
http://blog.roodo.com/hakkaweekly/archives/29363997.html

2014年5月30日 星期五

羊蹄甲
台灣楝樹 
德國鳶尾
星形小南瓜

日本花蒼蒲
初夏的巷日逵
荷塘鴨鵝共泳

複瓣孤挺花
蔡新聲的竹節蘭

太陽花與蔓花生

葫蘆型南瓜(農友)

紅邊孤挺花

厝邊的眼鏡蛇

黃金串錢柳

大號蓖麻

金邊簾蕉花

新增說明文字

波斯菊花圃

DUCK 戲水邊

特大號彩色海芋種球

5/27 晚餐時間,突然經歷一場『飛蟻特攻隊』的來襲。
一分鐘之內,整個廚房充滿無數的飛蟻;頃刻間地上的水盆落滿厚厚一層飛蟻!

百年祖宅的土磚牆,出現成群飛蟻出動的生態現象!
第二早晨,把收集的飛蟻灑在前院的荷花田裡。
半小時之後,這些飛蟻成了水塘裡魚兒的早餐!
五月天的農場,最特殊的景象就是『雜草』:千坪的山岡草坪和新品種百合「香水鐵炮」與「類地毯草」各顯風騷。身高一米、 潔白又清香的百合群落,在原生台灣楝樹下綻放,彰顯台灣野百合的高貴氣質。



一到五月,原本死寂的水塘串出綠嫩荷葉、接著很快就發現荷葉串出水面、粉紅花苞隨之綻放。
塘邊菜園裡 百分百純有機的夏季菜蔬,玉米、香蕉、南瓜、小黃瓜、菜豆、蕃茄... 一一出爐!
農場進入荷花季,荷塘滿了綠意。

2014年4月10日 星期四

天然農業的省思與實踐 

歧途知返:

        人類文明的巨輪飛快奔馳,走了三四百年,竟然把人類推向「寢食難安」的地步。這麼諷刺的局面絕非文明之過,多半是出於人類「一念之間」的錯誤。西方工業革命之後,企圖發展經濟、追求富裕,且相信「人定勝天」;二次世界大戰之後,資本主義盛行,更是強調「消費刺激生產、生產刺激經濟」的理論。

        工業生產模式刺激農業的生產方式;農業也走向企業化、追求單位面積產量。於是大面積大規模的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、且耕地成了工業廠房,全年無休;農業成為整個地球生態環境惡化的元兇。最後,不但大地土壤的可用性快速退化、而且農產品的品質也跟著惡化,嚴重影響人類的健康!

        全球性的「文明病」隨著經濟發展快速蔓延!是該醒悟的時候了!

新農業時代 ﹍天然農業

        「永續發展」是現代人反省之後的時興用詞。既然「民以食為天」是亙古不變的真理,為了保障糧食安全,我們必須善待土地,才能持續地享受安全可口的土產。化學農業的耕作方式該退場了!


          吃得不安全,讓許多人想念「古早」沒有化學農業的時代。於是乎「自然農業」、「生態農業」、「有機農業」逐一出爐。我們正處於農業的轉型過渡期。

         從聖經的觀點,萬物受造之後,人類領受託管之責;農業活動是人類作為「管家」的一份天職。主人有求於管家的,就是要求他做個「忠心」的僕人。造物主在中國古代稱之為「天」;受造物的生生不息,純屬「天然」;因此,人類習得生物生生不息的運作原理,從自己生活的環境中善加利用天然資源,用之於農業,我稱此種農業運作為「天然農法」(nature farming)。從天然的生態環境中,我們知道:天然不受人類干擾的環境是『零廢棄物』的,是『零投入』的;因此,古早農業是自給自足的耕作方式!反觀現代農業:放棄使用在地的天然資源,需要投入相當多的外來資源、耗費能源、且產生很多農業廢棄物!

         天然農業(nature agriculture)指的是依循生態原理,使用天然農法(nature farming) 的農業活動。目前西式學校教育,並沒有提供這方面的課程。愛護地球,讓農業永續,我期待有關天然農法的知識與訓練,可以很快建立。

         透過『梅嘎浪天然農業育成中心』,推動天然農業是我心中的夢!歡迎你來加入!



2014年4月9日 星期三

2014春天的始平農場:
最為凸顯的是滿樹怒放紅蕾白花瓣的石斑木 (見圖)。


這位拿鋤頭的農夫入春以來忙著種樹。
今年春天的重點是整理兩分地(見下圖,約2000平方公尺)作為花園、菜園、魚池。
明年2015的春天將有一番新氣象。




 「琉球石斑木」意想不到一流的抗風。全年常綠,生長勢極強的速生樹種、非常適合做為東北季風環境下的防風樹種。三年前還是30公分高的小樹苗,如今已經近乎兩公尺。

兩位生態學者來訪。
長期堅持自然農法的環境(休耕超過十五年),讓人察覺農場俱生物多樣性、渾然天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