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園區由來:
甲、 是曾祖父遺留下來的田產。當年曾祖亟欲脫離貧窮,從竹東移居此地努力開墾,總面積進五十公頃。後因國民政府來台後,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,馮家耕地面積在祖父輩手中,僅餘下13公頃。傳承到家父手中僅擁有2.5甲耕地與300坪的農舍地。
乙、 2012年開始規劃整建:我自中央研究院退休後,將父親的田產,外加0.5公頃的墓園及周邊堂兄弟的休耕祖產,組成「始平農場」;佔地約四公頃。
2. 園區規劃:整體環境盡量保持「生態多樣性」;農耕則採用天然農業,盡量少用殺草藥劑。
甲、 防風林;園區屬桃園丘陵的一部份,海拔標高50-70公尺。原本延綿三十公里西海岸沙丘型的防風林被經濟部剷除,建設成「觀音工業區」。因此園區每年十月到翌年三月(六個月)受強烈東北季風吹襲,亟需造林防風。這幾年花很大功夫在「培育樹苗」,白千層、桉樹、台灣竹柏、日本女真、等為主。另外栽植柏樹,希望園區是個「香柏園」。
乙、 濕地生態:目前有1.5公頃的濕地,主要是由『小埤塘、灌溉渠道和荷花田』組成。水源來自桃園大圳。另外有「張厝溪」流經園區的南側,終年溪水不斷;溪水東向西流,約五公里後會合大堀溪,經觀音工業區流入台灣海峽。
丙、 耕地農作: 有2個70米深水井,保證生活飲用水和農作物用水的品質。設有「菜園、果園、花園、大草原」;外加8棟簡易溫室。
丁、 餐飲服務:使用在地化天然新鮮之食材,配上健康烹調,提供「吃的福音」。
戊、 天然農業育成中心(NADI):園區是「農業使命團」的實體農場,作為「永續農業宣教」之培訓與交流基地。
2014年8月14日 星期四
2014年8月5日 星期二
農業污染
請大家來關心『農業污染』。
如此具體概念有了之後,你就會開始注意身邊的農產品是如何送到你家廚房。
接下來我們就會產生推動「天然農業」的共識。
以下論文來自網路 2007國際回顧:農業污染帶來危機 永續農業的挑戰 策劃:台灣環境資訊協會;撰文:吳萃慧
過去的小農制度,農業污染物的產生是點狀零星分佈的。在注重量產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推波助瀾之下,牧場變工廠,農場變農業專區,農業污染逐漸由水路與空氣將點連成線,再拓展成面。加上缺乏減污管理、疏於監督、以及執法不當的結果,將造成區域的污染負載量急遽升高,提高人畜交叉感染疫病的機會,加深區域污染的累積效應。中國學者提出警告:農業將成為污染的罪魁禍首。
農業的範圍十分廣泛,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所伴隨的廢棄物、施用過當的營養物及藥劑、生產過程的代謝物、促進成長之非自然物質的生產與運用,爾後又未適當處理者,都算是農業污染物。此外,未經檢疫的境外移入農業物種所帶入的病蟲害問題,或是基因轉殖農業生產對原生物種基因的干擾等,也是農業污染的一項重要課題。在全球開始倡行生質能源之際,不受食用作物生產所規範的農業型態下,造成的農業污染狀況,將可能使問題的防制更加棘手。
過去倡導農業現代化所產生的遺毒,例如農藥污染在生態系的循環、對地下水的污染、環境賀爾蒙的隱憂、抗生素過渡濫用的後遺症,在科學佐證下,逐漸被揭露。
以中國為例,中國的農業污染佔全國總污染量的(指工業污染、生活污染及農業污染之總和)的1/3至1/2,被視為與惡性腫瘤及死亡率的提高有關。農藥會造成人體及其他生物的急性中毒、干擾內分泌運作、降低繁殖能力、可能引起肝病及癌症、危及生態平衡。農用抗生素的過渡濫用,使人畜共通或跨物種疾病的治療更加棘手。施用過剩的肥料與畜牧廢水,造成水域優氧化造成原生生物物種的生存威脅。
永續農業已然是全球運動,日本及歐美國家在過去20年間逐漸引領環保農業運動。國際對於農產品品質要求條件更趨嚴格之下,逐漸從各個面向開始隨著時代潮流逐漸進行轉化,截至去年底,歐盟有機農業佔農業總種植面積5%,已是世界上比例較高的區域。歐盟並在12月研擬一項在學校、醫院附近禁用農藥的新指令,以保障民眾健康與食品安全。
雖然進展緩慢,農業永續經營思維似乎開始扎根。永續農業及污染物減量的工作可以從很多面向著手,例如環保農具的開發(例如可分解育苗杯、套袋)、生物技術發展(例如微生物製劑及減污技術)、維護生態平衡的有機生產理念的推廣(例如加州有機農業的發展)、政府與民眾對土地倫理的覺醒(例如歐盟對於有機農業管理的哲學與行動)、農業施作流程管理的改進(例如農藥與肥料施用技術及管理流程的改善與監督)、民眾親近自然及價值觀的轉化(例如台灣桃米生態村的理念、珍古德的生活價值觀)等。政府與民間如何共同合作將現有的個案從點,串連成線,再擴展成面。最後以法律作為基本規範的工具,佐以定期的環境與流行病學監測與資料建立,對於農業污染防制與農業的振興,非常重要。
如此具體概念有了之後,你就會開始注意身邊的農產品是如何送到你家廚房。
接下來我們就會產生推動「天然農業」的共識。
以下論文來自網路 2007國際回顧:農業污染帶來危機 永續農業的挑戰 策劃:台灣環境資訊協會;撰文:吳萃慧
過去的小農制度,農業污染物的產生是點狀零星分佈的。在注重量產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推波助瀾之下,牧場變工廠,農場變農業專區,農業污染逐漸由水路與空氣將點連成線,再拓展成面。加上缺乏減污管理、疏於監督、以及執法不當的結果,將造成區域的污染負載量急遽升高,提高人畜交叉感染疫病的機會,加深區域污染的累積效應。中國學者提出警告:農業將成為污染的罪魁禍首。
農業的範圍十分廣泛,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所伴隨的廢棄物、施用過當的營養物及藥劑、生產過程的代謝物、促進成長之非自然物質的生產與運用,爾後又未適當處理者,都算是農業污染物。此外,未經檢疫的境外移入農業物種所帶入的病蟲害問題,或是基因轉殖農業生產對原生物種基因的干擾等,也是農業污染的一項重要課題。在全球開始倡行生質能源之際,不受食用作物生產所規範的農業型態下,造成的農業污染狀況,將可能使問題的防制更加棘手。
過去倡導農業現代化所產生的遺毒,例如農藥污染在生態系的循環、對地下水的污染、環境賀爾蒙的隱憂、抗生素過渡濫用的後遺症,在科學佐證下,逐漸被揭露。
以中國為例,中國的農業污染佔全國總污染量的(指工業污染、生活污染及農業污染之總和)的1/3至1/2,被視為與惡性腫瘤及死亡率的提高有關。農藥會造成人體及其他生物的急性中毒、干擾內分泌運作、降低繁殖能力、可能引起肝病及癌症、危及生態平衡。農用抗生素的過渡濫用,使人畜共通或跨物種疾病的治療更加棘手。施用過剩的肥料與畜牧廢水,造成水域優氧化造成原生生物物種的生存威脅。
永續農業已然是全球運動,日本及歐美國家在過去20年間逐漸引領環保農業運動。國際對於農產品品質要求條件更趨嚴格之下,逐漸從各個面向開始隨著時代潮流逐漸進行轉化,截至去年底,歐盟有機農業佔農業總種植面積5%,已是世界上比例較高的區域。歐盟並在12月研擬一項在學校、醫院附近禁用農藥的新指令,以保障民眾健康與食品安全。
雖然進展緩慢,農業永續經營思維似乎開始扎根。永續農業及污染物減量的工作可以從很多面向著手,例如環保農具的開發(例如可分解育苗杯、套袋)、生物技術發展(例如微生物製劑及減污技術)、維護生態平衡的有機生產理念的推廣(例如加州有機農業的發展)、政府與民眾對土地倫理的覺醒(例如歐盟對於有機農業管理的哲學與行動)、農業施作流程管理的改進(例如農藥與肥料施用技術及管理流程的改善與監督)、民眾親近自然及價值觀的轉化(例如台灣桃米生態村的理念、珍古德的生活價值觀)等。政府與民間如何共同合作將現有的個案從點,串連成線,再擴展成面。最後以法律作為基本規範的工具,佐以定期的環境與流行病學監測與資料建立,對於農業污染防制與農業的振興,非常重要。
讀書耕田的老翁
2010擔任越南 胡志明自然科學大學博士生指導,受贈的禮物。
正好表達紀念馮騰永是一位牧童出身。
小學時代,每天早上的家務事就是牽著耕牛去喝水、吃草。騎牛背、吹短笛,非常喜樂的田園生活。
退休後自許:做一等人「敬天愛人」、做兩種事「讀書耕田」。
農業情:天然農業育成中心
『天然農業育成中心』Natur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stitute,簡稱 NADI。
緣起 VISION:根據聯合國 2004公布的全球生態系統總調查報告書指出的兩件事實:
1. 地球環境受到人類嚴重破壞,其中以農業活動為罪魁。追究原因,乃因現代化農業以大量施用化學肥料以及化學藥劑的方法,追求增加單位面積產量。
2. 就生產力而言,天然生態環境強過現代農業的人為經營環境。
因此,試圖找回老祖宗們在進入工業革命之前的農耕方式,加入現代可持續性科技,追求合理的「經濟效益」,成為我們的挑戰與使命。
天然農業 = 進行可持續農耕,讓耕地不但提供人類健康的食物、同時也保持土壤環境的生物多樣性,達到人與其他受造生命的共存共榮景象。
使命 MISSION:
1. KNOW-HOW R/D: 成立「始平福音生態農場」研究部,研發兼顧生態與食物生產共容的農耕體系。
2. CAPACITY BUILDING : 成立「光鹽農業使命團」,連結並強化田然農業人才,進而成為扶貧的有效平台。
任務 MINISTRY 分三階段: 研發 適用於家庭式小農的農耕系統。
1. 小小農夫 MICRO-FARMERS, mF 100-200 坪農地 : 建立「天然養雞」產業;發展在地化的飼料配方、飼養健康雞隻、建造無臭無蒼蠅的飼養環境。
2. 小農 SMALL FARMERS, sF 1500 坪農地 : 建立「綜合農業」;兼具動植物生產、濕地旱地兼備、長短期作物並行。
3. 社區農業 COMMUNITY FARMERS, cF 20 公頃耕地 : 建立「合作農場」、「農家市場」;建立社區意識,推動農業生產為主的社區總體營造。具備永續性「生產、生活、生態」的在地化特色。
緣起 VISION:根據聯合國 2004公布的全球生態系統總調查報告書指出的兩件事實:
1. 地球環境受到人類嚴重破壞,其中以農業活動為罪魁。追究原因,乃因現代化農業以大量施用化學肥料以及化學藥劑的方法,追求增加單位面積產量。
2. 就生產力而言,天然生態環境強過現代農業的人為經營環境。
因此,試圖找回老祖宗們在進入工業革命之前的農耕方式,加入現代可持續性科技,追求合理的「經濟效益」,成為我們的挑戰與使命。
天然農業 = 進行可持續農耕,讓耕地不但提供人類健康的食物、同時也保持土壤環境的生物多樣性,達到人與其他受造生命的共存共榮景象。
使命 MISSION:
1. KNOW-HOW R/D: 成立「始平福音生態農場」研究部,研發兼顧生態與食物生產共容的農耕體系。
2. CAPACITY BUILDING : 成立「光鹽農業使命團」,連結並強化田然農業人才,進而成為扶貧的有效平台。
任務 MINISTRY 分三階段: 研發 適用於家庭式小農的農耕系統。
1. 小小農夫 MICRO-FARMERS, mF 100-200 坪農地 : 建立「天然養雞」產業;發展在地化的飼料配方、飼養健康雞隻、建造無臭無蒼蠅的飼養環境。
2. 小農 SMALL FARMERS, sF 1500 坪農地 : 建立「綜合農業」;兼具動植物生產、濕地旱地兼備、長短期作物並行。
3. 社區農業 COMMUNITY FARMERS, cF 20 公頃耕地 : 建立「合作農場」、「農家市場」;建立社區意識,推動農業生產為主的社區總體營造。具備永續性「生產、生活、生態」的在地化特色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